5月27日下午,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、漓江出版社承办的“游走的笔锋:跨界限的文学对话”中外文学沙龙在桂林阳朔举行。
法国作家帕特里克·德维尔(Patrick Deville),出版人、翻译家胡小跃,翻译家、第二届漓江文学奖·文学翻译奖得主金龙格,旅美小说家夏商,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、总编辑卢培钊,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,以及第二届漓江文学奖的入围作者、译者出席了活动。活动由诗人、翻译家、《世界文学》原主编高兴主持,法语教授钱培鑫担任翻译。
中外文学沙龙现场
沙龙活动系漓江文学节系列活动之一,旨在通过跨国界、跨语言、跨文化、跨领域的深度对话,推动当代文学创作、翻译和出版多元发展。
多位中外作家、翻译家出席沙龙
诗人、翻译家、《世界文学》原主编高兴主持沙龙
卢培钊在致辞中表示,漓江出版社立社的初衷就是要沟通中外文学,搭建重要桥梁,建社40多年来,漓江出版社一直在外国文学出版领域引领一代风气。他指出,本届漓江文学奖·文学翻译奖的设立是一个重要举措,将继续办下去,希望借此助力漓江出版社的品牌重塑,相信未来漓江出版社在外国文学板块会做得更加扎实。
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、
总编辑卢培钊致辞
在嘉宾对谈环节,作为“老漓江”的金龙格首先介绍了漓江出版社与外国文学,尤其是与法国文学的渊源。随后,四位对谈嘉宾围绕当代中外文学相关话题展开讨论。
就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,长期旅居海外的夏商分享了他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回到源头,挖掘并调动中国文化的经历。他表示,自己现在的创作主要围绕中国故事展开,因为地域和空间的隔膜,他对故乡的记忆反而变得更清晰,在创作上回归现实主义,调用个人的生活资源。
翻译家、第二届漓江文学奖·文学翻译奖得主
金龙格发言
旅美小说家夏商发言
胡小跃兼有出版人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,谈及文学作品的选择时,他表明自己关注更接近当代生活的作品,并以《语言的第七功能》为例,说明他倾向于选择有独特性,题材上、观念上或写作手法上有突破、有创新,且能给人以新的阅读感受的选题。同时,他也留意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,引进了涉及大数据、互联网犯罪等热点话题的小说。
出版人、翻译家胡小跃发言
德维尔说一国的文学不单属于某一个国家,在借由翻译作品实现的沟通中,它受到世界不同文化的滋养,吸收了它们的精华,因而既有局部的、当地的一面,也有普遍性的一面。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,也会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东方元素,甚至是中国元素,但更多时候,是一种无形的不知不觉的影响,比如一首诗的韵律、一个画面、一种观念。
法国作家帕特里克·德维尔(Patrick Deville)发言
在灵感捕捉和写作技巧方面,夏商提及“伟大的现实主义”,他认为处于不同创作阶段,作家在技巧上或许有不同的追求,但最终要回到土地当中,回到生活当中,回到对人类命运的反思当中,回到现实主义当中。高兴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,认为作家本质上都是现实主义的,正如马尔克斯的小说有其现实的来源,卡夫卡的作品内含现实的严谨的逻辑性。
在数字时代,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。高兴请几位嘉宾就如何应对AI时代、如何与AI相处展开讨论。德维尔说近十年AI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文学写作本质上没有改变。人工智能也许会改变一些东西,但对文学来说并不构成威胁,而是解放了文学,正如摄影术的出现使绘画从写实的任务中解放出来。胡小跃谈道,人工智能越来越完善,在文学翻译上表现得甚至比一般的译者好,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提醒,尽管AI可能会带来种种问题,他对AI的发展仍抱积极的态度。金龙格则认为,对文学敏感的专业译者不必惧怕人工智能的到来。夏商的看法是,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一种有缺陷的美的呈现,而人工智能没有缺陷,因此它充满了机械感,生产的内容缺少文学本身的魅力。
现场观众提问
嘉宾与观众热烈交流
活动现场,观众就文学翻译在忠实原著和再创作之间如何平衡,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等问题,与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。
编辑 | 李蕊、杜渝
校审 | 张俊显、李梦雨
终审 | 张谦
漓江出版社
世界不远,漓江不老;
一脉清流,生生不息。